浮世绘用纸
纸是承载浮世绘内容的地基,纸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色彩的表现力和印刷效果,纸张在我们第一眼注意不到的地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世绘使用的纸张是“和纸”,也就是用日本传统工艺制造的手工纸。和纸按照原料不同可以分成麻纸、雁皮纸、楮纸、檀纸、三桠纸等几种,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也可以按照产地和制作工艺分为美浓纸、越前纸、伊予纸等。
在浮世绘和新版画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纤薄坚韧的美浓纸作为雕版草稿,印刷时则选用“楮纸”,即用楮树树皮为原料制造的上等和纸。
美浓纸
“美浓纸”指出产于岐阜县南部美浓地区的纸张,是和纸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纸张质量上乘,用途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薄美浓纸”是浮世绘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纸像今天的复写纸或硫酸纸一样薄到透光,呈现半透明的特殊质感,并且格外坚韧牢固不易破损,每张重量仅为7-10g左右。
浮世绘的制作过程中,画师会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这种薄薄的美浓纸上,雕师再把这张半透明的纸张喷水贴附在版木上作为雕刻时的示意图,利用它不易破损又透光透色的特性来制作版木。
楮纸——浮世绘最常见的印刷用纸
用于浮世绘印刷的纸张多为“楮纸”,也就是用楮树为原料制作的上等和纸。楮树是一种桑科乔木,别名构树,古称为“榖”,在诗经中即有记载。楮树的树皮内层纤维长而柔韧,能制成结实耐用且柔软细密的上等纸张。楮纸也是书籍记录、政府文书的首选用纸,非常适合需要多次印刷的浮世绘。不同时期、不同价位、不同版元所使用的纸张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将楮纸分成三类。即【越前生漉奉书纸】【政纸】【地政纸】。
越前生漉奉书纸
“越前生漉奉书纸”品质最好,是最高级的纸张。“越前”是生产地的地名,即今天的日本福井县一带,自古就以造纸技术闻名;“生漉”是制造工艺的一种,意味着使用的原料为100%楮树纤维,没有掺杂其它廉价材料;“奉书”原指用于公文记录的高级纸张,后来逐渐演变为纸张尺寸的一种,指39x53厘米的和纸。
福井县地处日本北部,生长在这里寒冷环境中的楮树比其它地区的同类更加强壮,表皮中所含的纤维也更坚韧。因此福井所产的越前奉书纸可以说把和纸的“韧性”发挥到了极致。它能经受住木板的反复压印,能托住多重颜料和金银贝母粉末,还能利用本身的厚度来表现出正面摺、空摺等技法的立体质感。因此越前奉书纸一般用于印刷最为高级又复杂的浮世绘,比如流行于富裕文人之间的“摺物”。
<春雨集 文芳具和梅熨斗>; 窪俊满; 1814年
政纸
使用最普遍的是“政纸”,又叫“伊予政纸”“柾纸”或“伊予奉书纸”,比越前奉书稍低一档。它使用的是今天爱媛县所产的楮树纤维,在把树皮煮制成纸浆之前需要经过多次繁琐的清洗沉淀工序,尽可能去除树皮内层纤维以外的所有杂质,让成品纸更清爽白净。为了让纸张更白更利于显色,工匠们会在纸浆中加入20-50%大米研磨成的米浆,淀粉附着在纤维之间不仅能让纸色鲜白,还能填补纤维之间的细微孔隙,让纸张更加平滑坚韧。
“政纸”的“政”指的是纸张的纤维结构,纸纹横平竖直呈直角相交即为“政”。这实际上是捞取纸浆所用的竹帘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纵向纹路排列疏朗,间隔约为3cm,横向排列紧密,每3cm约有23条横线。在对光观察时不仅能看到纸张中含有的植物纤维,还能观察到纸张本身的纹路,这也是和纸的一大特征。
爱媛县位于日本西南部的濑户内海,当地气候温暖宜人,盛产造纸需要的原料。但爱媛出产的楮树纤维不如寒冷的福井地区那么坚韧致密,因此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稍低一档。这里出产的和纸经大阪商人之手被销往全国各地,是江户时代的主要纸张产地,以性价比和产量著称。
<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 庄野白雨>; 歌川广重; 1833年
地政纸
再次一级的就是“地政纸”,通常用于制造廉价印刷品。由于楮树树皮产量有限,处理工序又十分繁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江户纸商不得不想法制造便宜的替代品。他们在江户近郊设置工坊,搜集城中废纸加水捣烂,做成纸浆后再次捞取成纸张使用。“地政纸”的“地”指的就是“当地生产”,专指这种在江户就地制造的“回收纸”。
这种纸所含的纤维在回收过程中被二次破坏,纸质软薄,通常用来印刷面向平头百姓的廉价歌舞伎役者绘。在町人文化盛行,人人痴迷歌舞伎的江户城中,粗糙但廉价的役者绘仍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同时催生出了地政纸这一特殊产物。
<中村座歌舞伎>; 歌川丰国; 1817年
昂贵且稀少的高档“越前生漉奉书纸”,价格适中但质量优秀的“政纸”,平价多产的“地政纸”,三种不同的楮纸代表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成本投入。因此从纸张当中就能看出版元是否重视一张画作,它当时的市场价值是高还是低。除了画家和版元之外,工艺与用纸本身就是判断浮世绘价值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新版画使用的“奉书纸”
另外要注意的是,新版画所使用的“奉书纸”与江户浮世绘使用的“奉书纸”并不是同一种纸张,二者虽然有同一个名字,但制造工艺发生了3个主要变化。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推动新工业技术发展,以取代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和纸生产行业也顺应时代潮流做出了许多改变。其中“原料处理”“添加剂”“干燥方式”三个步骤是最具代表性的不同点。
原料处理
在“原料处理”时,新工艺使用了效果更强的工业强碱。碱性洗剂能在这一步去除原料树皮中的多余杂质,让纸浆纤维更加纯净。碱性越强则腐蚀性越强,能快速获得干纯净均一的纸浆原料,大大加快了生产效率。江户时代的和纸也需要清洗原料,但工匠们在这一步中使用的是性质更温和的草木灰水,草木灰水去除杂质的效率较低,但不容易对原料中的纤维产生烧蚀伤害。因此新奉书纸更干净纯粹,但纤维强度略差;旧奉书纸强度更高,但细腻洁净度略差。
添加剂
“添加剂”也是一个重要变量。为了让纸张显得更白、更平滑、更显色,在造纸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白色粉浆作为填充剂,它们会均匀附着在纤维的凹凸不平之中,让纸张呈现出洁白光滑的质感。江户时代工匠们使用的是米浆,将大米泡软后磨成米浆后加入木浆之中混合均匀。米浆具有吸水防渗、增白显色的作用,但淀粉成分不耐存放,容易霉变或招来蛀虫啃食纸张。明治之后造纸行业改用白土、石灰等矿物质成分作为纸浆中的填充剂,米浆就此退出了造纸工艺。
干燥
最后是“干燥”,机器的导入大大提高了纸张的干燥和生产效率。传统工艺中纸张是通过“板干”(又叫天日干)制成的,也就是将湿的纸张半成品贴附在木板上通过自然蒸发逐渐干燥,通常需要好几天才能让纸张彻底干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工人需要每天搬出/收回晒纸的木板,还要注意避光通风,保证纸张均匀干燥,避免变色发皱,效率相当低下。而在明治时期之后导入了“烘干法”,工人会把湿润的纸张半成品贴附在1个铁板卷成的圆筒上,加热圆筒并不断旋转,利用温度蒸发水分,迅速让纸浆脱水成型,大大加快了生产效率。但自然风干和加热烘干两种方式对纸张纤维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两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纸张在伸缩性、吸水性等各种方面都有着微妙的不同。
<东京二十景 芝增上寺>; 川濑巴水; 1925年
欣赏浮世绘是欣赏画中的艺术,同时也是欣赏工艺与技术。时代与技法塑造出了不同的纸张,而纸张的差异又承载并影响着绘画的创作与印刷技术的演变。纸张是浮世绘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年代、真伪、价值高低的另一要素。
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