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新版画画家|吉田博
吉田博Yoshida Hiroshi (1876-1950)
风景版画第一人|不断创新的革命者|走遍世界的写生狂魔
吉田博的生平
被天赋宠爱的少年英才
吉田博是20世纪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风景画画家之一。他在1876年出生于久留米藩(现福冈久留米市)一户低级武士家庭,自幼展现出强大的绘画天赋,被学校的教师看中并积极鼓励他学习绘画。吉田博17岁赴东京,进入当时知名画家组织的“不同舍”学习水彩及油画,并在这段学习生涯中确立了以写实风景画为中心的创作风格。
<东京拾二题 神乐坂通 雨后的夜>; 1929年
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它看上去如此温暖又宁静,画面的细节更是多到令人发指。首先左上角的夜空铺成浅浅的苍蓝色,为剩余画面浓重的黑金组合色提供了对比,加深了画面主体的质感。再来看到各个光源,每一家点灯的店铺都自带明暗过度,从黄到粉再到红,给视觉加上了对店铺内部空间的景深认识。
街道上积水的倒影是画面的灵魂。前景积水——中景建筑——远景天空,积水部分如剪影般浓墨深金,建筑部分变换适当,天空最为浅淡,三者串联再次构成了整体景深。积水中的倒影随波扭动,可以想象是刚有人或车经过,给宁静的画面增加了动感。
扬帆起航 远赴欧美
1899年,吉田博带着他的作品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底特律举办“日本画家水彩画展”。次年又于波士顿美术馆再次举行展览。这两次展览都颇受欢迎,为他打通了前往欧洲的道路。他随即离美赴欧,辗转英、法、德、意各国,并在巴黎世博会上以《高山流水》一图获奖,奠定了在海外艺术界的地位。在日本认识这位本国艺术家之前,他早已在世界舞台上创造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纷呈的奇迹。
<美国 大峡谷>; 1925年
<美国 雷尼尔峰>; 1925年
用画笔救灾 50岁高龄挑战新领域
1906年,吉田博回归日本,在日本国内的展会上不断斩获大奖,与留法归来的著名画家黒田清辉平分秋色,堪称艺术界的双璧。如果岁月就这样继续,那么版画界就将失去一位巨匠。1923年,关东大地震摧毁了整个东京,吉田博为了筹集赈灾款项携作品再次赴美。这次赴美让他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从头钻研传统版画,并将水彩技巧融入其中,不断创新,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樱八题 楼门>; 1935年
吉田博的作品
淡雅清新 颠覆传统
吉田博的版画作品与当时欧美市场上流行的高饱和、高对比、粗线条式浮世绘相反,以淡雅柔和的色彩、纤细果断的线条、质感通透的过度为特色,为艺术界送去一股清新之风。为了尽可能的让版画的画面像水彩画一样拥有自然的变化,他将套印次数从传统版画的10-20次提升到了30-50次。通过这种地狱级难度操作赋予版画如同水彩画一样细致入微的变化。从昏暗厚重的前景逐层过度色彩的明度,最终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画面后方明丽轻快的远景,由此为画面提供充足多变的景深,体现了深厚的西洋绘画功力。
<濑户内海集 帆船 午后>; 1926年
<濑户内海集 帆船 朝>; 1926年
<濑户内海集 帆船 午前>; 1926年
<濑户内海集 帆船 夕>; 1926年
细致入微 万事不假他人之手
不想受传统版画规则束缚,吉田博把颜料、版木、雕刻手法、纸张、印刷手法全部从0开始钻研到精通,以“自印”(自摺)为傲。昭和3年(1928)完成的代表作《溪流》中那些纤细到了极致的线条,全是当时52岁高龄的吉田博亲手刻成,还留下了集中到牙痛发作的逸话。他把版木、雕刻师、印刷师都看做自己的画笔,每一个“笔触”都必须忠实的反映出自己眼中心中看到的风景,因此尽管制版和印刷别有其人,吉田博仍然认为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亲手自印”。
<猿沢池>; 1933年
吉田博的版画常会看到左边上方边缘有“自褶”(自印)的标记,意指这幅作品是由他“自己”创作、雕刻、印刷完成的。实际上写作“自印”(自摺),读作“完全监制”,需要体力的部分由专业师傅代为完成,但吉田博会全程监督,并不断提出修改要求,力求使画面效果完全与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别无二致。对他来说,这样完全不含雕工、印工影响在内的作品,确确实实就是他的“亲手自印”。
判断吉田博作品是否是“初版”,即第一版次,主要看两个因素:1.左边上方边缘的“自摺”印章;2.右下方边缘的“铅笔签名”。记住,一定要是铅笔的签名,如果是拓印上去的签名印章也不是初版。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身体力行 绘万卷画 行万里路
出类拔萃的表现力背后隐藏着吉田博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生功力。他尤其热爱长野县附近的日本阿尔卑斯山脉,曾与友人冒着暴雨翻越山脊,在积雪乱石间躲避“猛兽”,冒着生命危险寻找最佳角度。婚后吉田博仍然保持着每年入山写生1-3个月不等的习惯,美洲、欧洲、东南亚、印度半岛、中国、日本,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一幕幕自然界的美景被记录在他的写生册中,变成精美绝伦的版画,向我们转述着他曾见过的世界。
<印度与东南亚 泰姬陵 朝>; 1932年
<印度与东南亚 泰姬陵 夜>; 1932年
Sharon